之前,有報道顯示,黃浦區委原書記王文濤同志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常委;吉林省委常委、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書記履新河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像這樣南北東西異地跨省交流和央地交流的事,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強力推進。
媒體披露,近期部分中央部門赴地方任職的有66位,其中有19人出任市區縣和政府部門正職。在66名干部中,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任職的有48名,占73%。據悉,外交部、教育部等11家部委機關參加了今年的試點,計劃遴選30人。令國人耳目一新的是,央地干部任職交流已形成制度,在華夏大地逐漸興起。
對于央地和跨省干部交流,公眾與媒體紛紛給以好評。一個國家,特別是象中國那樣幅員遼闊、有13.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無論是從推進現代化建設角度,還是確保政令暢通的要求,都需要著眼“五湖四海”選官。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是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在戰爭年代的1944年9月8日寫下《為人民服務》一文中發出的呼喚。時間盡管已過了67年,然而,“五湖四海”的聲音一直在華夏大地回蕩。事實上,在歷屆中央領導人談及干部問題時都少不了提“五湖四海”的要求。近年來,中國不少地方面向全國招聘人才,使地方官員任職隊伍中不斷出現外來生力軍,有力地推進了地方改革開放事業。
“五湖四海”為官弘揚“五湖四海情懷”。“五湖四海”的對立面是山頭主義和派系主義。多年來,一些地方官員選人用人,眼睛習慣盯住身邊人與熟人,尤其喜歡經自己扶一把或在自己手下成長起來的人。在民主集中制不完善不健全的情況下,這種選官思維可能會得逞。誠然,喜歡選身邊人和所熟悉人的選人習慣古今中外都不乏見。平心而言,選拔自己身邊人才或熟悉的人才也不是一無是處,也有不少在改革開放中為人民干出了業績做出了貢獻,贏得了人民的稱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大到一個地方,小到一個單位,官員若都是慣性地通過“謫系”產生,往往會導致負面因素出現,比如,早年的湖南某市出現窩案,從官員結構分析,任人唯親是串通腐敗鏈條的關鍵,廣為公眾詬病。
中共強調“五湖四海”選官員,旨在糾正“山頭主義”陋習。應該肯定,“近親繁殖”并不是官員的普遍愛好,但是,在不良氛圍污染下,一些身居領導崗位的官員逐漸失去了理智,“近親繁殖”也逐漸成為事實。因此,如何避免這種消極現象已成了目前地方黨政工作時常警思的議題。時下,各地出臺監督對選官、拍賣資產、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措施盡管種種,但是,監督總離不開監督人的素質覺悟。只有具備強烈責任感,忠于職守的人們才可能把監督工作落到實處。而由私心雜念重的人們進行監督,監督又可能成為一句空話。為此,適當調整人們的工作環境,解除人們某些沾親帶故的負累,是防止負面因素出現的一個制約性措施。因此,班子的組成、官員的構成堅持搞“五湖四海”也不失為一個合理有效的選擇,有其獨特的積極意義。只有搞“五湖四海”,才能把方方面面的人才干才凝聚起來,才能有效有力地抵制避免“近親繁殖”、“小國之君”的舊習慣,才能鞭策官員努力學習,開動機器,發展大好形勢,干出成績。
作為干部管理體制改革項目之一的央地司廳級干部交流和跨省交流制度,一方面體現了“五湖四海”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歷練“三門干部”,提高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改革開放以來選拔政府官員偏重看學歷的趨勢,客觀上導致近些年“三門干部”急劇增多。我們需要知識型官員,但“三門干部”的弊習顯而易見: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對社情、民情把握不準。而今,通過央地交流,使中央部門的干部真正體驗到了什么才是基層,什么是真正的中國民情。地方官員進京任職也有利于地方干部增強國家觀念和全局觀念。古人有言: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謀全局的官員多起來,就會帶動萬萬千千的人們時時想到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自覺抵制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的官員就會多起來,公平公正就能在更大范圍內實現。
中國借助換屆之年推進官員任職交流,彰顯中央人事布局大手筆,“五湖四海”格局為中國未來改革開放事業的推進和確保政令暢通奠定了干部基礎,令人倍感欣慰。